苗族对药物的命名、采集、用法、炮制、归经的方面,都有着本民族的独特之处。

苗族药物分为冷药、热药两大类,在用药原则上有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的规律。凡是药味甜、麻、香、辣的药属热药;凡是味酸、苦、涩的药属于冷药。冷药归属热经。香、辣的药物同时归属快经、本边经。这是苗族药物的基本知识,不但在历史的医疗实践中作为临床指导用药的原则,而且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苗族医药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1.苗族药物的命名:

药物同样分植物名和药用名,凡是词头冠以“佳”的植物,绝大多数为药用植物,属专业名词,如虎耳草药用名为“佳比审”,植物名为“窝比审”。“佳”的意译是药,“窝”是菜类,“比申”是虎耳壳的花纹和形状。两者的命名是不同的。

苗族药物以植物形态、器官、功能、气味、色相等进行命名,与中药民间都不同,与植物学的“双名法”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通过药名就可以知道某药的类别、特征、功用,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民族特色。完整的苗名命名,必须是类别加种名加特点,如下:

命名的第一个词是类别,第二个是种名,第三个以上的词是特征(包括功效、色相、色味等)。

(1)以植物形态器官命名:

①木本:以det(豆)词起头,“逗”的意译为木。如杜仲,苗语名为detdent(豆顿)。

②草本:分两种,以vob(窝)词起头的是草本中的菜类,既可入药,又可食用。以niangx(仰)词起头的为草木中的草类。

③藤本:也分两种,有毛有刺的藤本,以hslob(嗟)词起头;无毛无刺的以hlat(叉)词起头。

④花类:以bong(榜)词起头。

(2)以气味色相命名:苗族药物有以气味、色相命名的,如酢浆草,苗语名为vobjebbhxeb(莴脚秋);皱皮酸模,苗语名为vabhuibhxeb(莴灰秋)。“秋”的意译是酸味。

(3)以功效命名:根据药物的功效进行命名,如阴行草,苗语名为jabjufghaddlub(加架嘎收),意译是拉肚子的药。又如马鞭草,苗语名为jablaobgheib(佳劳给),意译为鸡骨折药。

上述情况表明,苗族药物的命名是符合科学原则的。苗族药名,随着用药部位的不同,在命名上也随之而变化。如水冬瓜,苗语名为detdiol(豆得),是木本类药物,但是当药用根皮时,其命名就变化为ghabjiongxlinldetdiol(嘎龚令豆得),药名全称虽然变了,水冬瓜仍然是木本药物。《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比欧洲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早175年。苗族对药用植物的分类、命名起源于何时何代尚未考察清楚,笔者认为其时间一定会很久远。如此科学地进行命名,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对蕨类植物,苗语统称为“莴猴”,再分只能分大小、形状、颜色,往下就分不清了。这种情况,不是专门从事植物分类学的,同样也是搞不清楚的。

2.苗族用药的季节性:

中医用药有四季二十四节,苗族用药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同一药物在春夏用花与叶,在秋冬用根与茎。如见青拿白(冬青科植物)为四季常青的小灌木,春夏用花、叶和嫩枝,秋冬则用根皮。这种用药方法,完全符合植物生理学,春夏有效成分多在花与叶,秋冬多在根与茎。

3.苗族药物的方剂组成:

苗族药物的方剂常以复方为主,但是单味药方剂占的比例也不少。苗族药物的方剂组成,分主药与辅药两种,主药是根据主症和药物的功效确定的,辅药则是根据次要症状加以配伍的。

4.苗族药物的剂量:

苗族药物的用量过去是“随手抓”,现在都以克为单位,根据病人的主症、体质来确定用量,对有毒性及毒性剧烈的药物,用量则是非常严格的。如对马氏藜芦(岩棕)、雷公藤等,根据病人体质、病情,作为用药定量。

5.苗族药物的炮制:

对有毒性的药物,炮制后方可入药。如草乌、天南星、生半夏都用石灰水或童便浸泡10~15天,切开口尝无麻味或微麻后,才可作为药用。苗族对一般药物不作储备,提倡用鲜品,这是符合科学原则的。鲜品药物对挥发油等有效成分保存较好,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

院士站与医共体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yy/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