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脑中每每响起这几语词句时,我的思绪总会浮到那龙船下水的时节,想到翠翠听看着火燎与鼓角,怅怅地望着溪面一片烟的情境,想到那一场青山崆峒,白塔巍巍的湘西边城的大梦,是怎样地让人难握动漾的心旌。“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尝听人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从来不是人类文明奶大的,而是自然幽咽的天籁唱大的。虔诚跋涉,裸足踏于翠篁,桃李,山寨之间,先生似是脱巾独步的逸士,故而成就了一番别样的鸿儒之美。”哪怕是笔尖流淌出的文字,也是那般的清绝,笔底那纵横的,摆着渡船的河,也是豆绿般的清澈,那笔端深处远远的边城的梦,编织得更是如此干净,干净到让人为之癫狂的境地。边城的清,是碧簪螺髻的清丽。是那连绵满山的草木葳蕤,无处不是的盎然生机;是那细雨溟濛,溪烟淡淡的朦胧秘境;是那虫声簌簌细密如落雨的夜晚的月朗风清,上下如银。白塔,远山,溪水,这景这山这水,养人亦养心,倘若看得久了,谁的眸子不得水晶一般晶明。边城的清,是淳朴人心的清明。边城里的人,无论主角,配角抑或是贩夫走卒,无不体现着沈从文先生所想表现的那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老船夫古朴厚道,忠实善良,不肯多收过渡人的一锱一铢,“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翠翠小兽物一般天真活泼,情窦初开,采虎耳草又扮新娘子,“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杨马兵正直体贴,热诚质朴,在故事的最后一直照顾着翠翠这个无依无靠的孤雏,“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更有豪放豁达,热情大度,和气亲人的天保,傩送兄弟俩;慷慨仗义,为人豪爽的船总顺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深深体现着这令人向往的人生形式。真真“为人类‘爱’字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的清,更是一种民风,一种文化的清净。沈从文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对湘西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端午节捉鸭子、赛龙舟、月下唱山歌,青年人通过“车路”“马路”两种方式求爱等传统风俗,风味别具。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使边城茶峒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品格。边城是原始的,自然的,淳朴的,与大城市的浮躁喧闹不同,它飘逸不群,独守着它的那一份特有的清净。边城,这座小小的,未经规范的;所有生命皆遵循自然法则的小城,标格静者知。这是沈从文先生梦中筑得的小城,这是他梦中所希冀的希腊小庙。那作地基的,是那连绵的群山,那堆砌它的,是清净的人文。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先生的理想的建筑。而其中所供奉的,大概便是先生所谓之“人性”了。而当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讨生活,先前一畸零人的经历更让他无比地怀念湘西世界的清净。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特有勤劳淳朴风情的湘西,无疑是先生精神世界里那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地。而故事最后那暴风雨中坍圮的白塔,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的离去,那个“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度煞兼具的结尾,其中的蕴藉又是如何的富有深意。“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一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的成绩?”那末,谁又不是为了心中那蜿踞着一弓清澈河流的湘西,才做了这样一场那么长,那么浓情的边城清梦而不愿归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kh/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