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0/5474680.html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被人看作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本篇节选自小说第二十一章,这是《边城》的最后一章,主要叙述了老船夫雨夜去世、白塔坍塌、傩送出走、翠翠一人等候的故事。结尾耐人寻味: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其中饱含着作者的希望与期待。

往期精选

专题八丨沈从文《边城》:探索古老神秘的湘西世界

1.《边城·茶峒》:一个美丽的地方

2.《边城·相遇》:湘山楚水映衬下的美好爱情

3.《边城·误会》:明净的心灵

4.《边城·献歌》:以歌求婚

5.《边城·等待》:少女的等待

原文解析

也许“明天”不再孤独

①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前章写到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白塔坍塌,老船夫与世长辞。)

②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倾圮:倒塌、坍毁的意思)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时,船总顺顺,马兵,翠翠,老道士,黄狗,皆跟在后面。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咙干嚎,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翠翠刚出生就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没有体验过父母之爱及其他异性之爱的翠翠,祖父成了她唯一的依靠,现在她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干嚎”“不起身”等词表现出了翠翠对祖父离去的悲痛之情。)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棺木便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老道士要回城,去替人做斋,过渡走了。船总把一切事托给老马兵,也赶回城去了。帮忙的皆到溪边去洗手,家中各人还有各人的事,且知道这家人的情形,不便再叨扰,也皆不再惊动主人,过渡回家去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黄狗因被那秃头打了一石头,对于那秃头仿佛很不高兴,尽是轻轻的吠着。(作者明写黄狗“仿佛很不高兴”,“吠”的对象是秃头。可依照黄狗与老船夫的亲近关系,此刻黄狗正处在老船夫的坟头,它的不高兴的轻吠更像是对主人离去的伤感,黄狗决不是作者平铺直叙的塑造对象,它具有人的灵性,通晓人的情感,是作品中独特的叙事视角。)

祖父死去、傩送出走,翠翠的情感世界就像是白塔的坍塌一样,既必然又偶然。白塔代表着茶峒人的风水,是茶峒人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父性的象征。白塔的坍塌与傩送的离去、祖父的逝世相互对照,突出小说的悲剧性。

③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④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沈从文多次在小说中提及唱歌,翠翠让祖父唱歌,天保、傩送两兄弟以歌求婚,此刻让老马兵唱歌给她听,等等。《边城》不仅是诗性的,也是音乐性的,音乐与艺术相融合才是小说的精粹所在。)

20世纪30年代以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日益成熟,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发掘更多丰富多彩的声音,这就是他作品中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凸显人物的内心思想,并对人物命运走向加以预示。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为了充分表达主题,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合理化地结合声音来写,实现真正的“声文并茂”,实现小说的内在互文性,赋予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⑤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为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⑥杨马兵是个上五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高一筹,加之凡事特别关心,做事又勤快又干净,故同翠翠住下来,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杨马兵是老船夫的故交,在老船夫死后代替他照顾翠翠,可见他为人善良、不舍故友、疼惜翠翠。)过渡时有人问及可怜的祖父,黄昏时想起祖父,皆使翠翠心酸,觉得十分凄凉。但这分凄凉日子过久一点,也就渐渐淡薄些了。两人每日在黄昏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如何流行。(回忆往事,杨马兵是过往事情的见证者,在此向翠翠一一诉说,增强小说的叙事性。)

⑦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⑧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抖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杨马兵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是极小也容易被忽视的,沈从文用这个小人物连接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杨马兵不仅推进小说故事发展,他和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关系,他本人身上也具备沈从文先生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而且也能通过他串联起小说的环境,如渡船和白塔。总之,虽然他是一个极小的人物,但是却可以关联整体,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⑨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这件事,且搬过河街去住,等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船总顺顺希望将翠翠接到他家里去,做二老的媳妇,杨马兵认为没有确定关系就到生人家去住有损女子的名声,可见他极力护着翠翠,生怕她的名誉受到干扰。在老船夫走后,他就充当了老船夫的角色,做了翠翠的守护者。)

⑩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除了城中营管,税局,以及各商号各平民捐了些钱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册子去捐钱。为了这塔成就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尽每个人来积德造福,尽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过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见了,翠翠辫子上扎了白线,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静静躺到土坑里给小蛆吃掉了,故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着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老船夫去世后的情景,他们同情翠翠,遂塞钱进竹筒,这是茶峒人善良、怜悯的表现。)“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

白塔是茶峒人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内在生活的象征,是湘西文明的隐喻。白塔的坍塌预示着传统的人性美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边城被真正的边缘化。茶峒人不允许白塔消失,即使白塔在雷雨夜倒塌了,茶峒人也会立刻募集资金,让它重新屹立起来。白塔的倒塌让翠翠明白了死亡的残酷,而白塔的重建意味着翠翠新生活的开始。因此,白塔这一意象决不是作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其中饱含着浓浓的复杂情感。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在《边城》的初稿中,小说的结尾是:“也许二老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现在读者所看到的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虽然仅仅是将一句话的前后两句位置调换了一下,这一调换却显示出沈从文从希望与失望的困惑中选择了希望的立场。在沈从文诗意的语言的引导下,很容易使人遐想——世外桃源之地,温柔美丽的恋人,定是最好的召唤,这是一曲希望之歌。)

《边城》反映的是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激烈动荡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可是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美好祥和、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爱园”。这仿佛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别,沈从文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在这里,沈从文的创作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表现生命的纯粹、美好与顽强。从苦难的人生中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肯定人的价值。《边城》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童话。

(选文有删减)

下期名篇

《乡土中国·家族》:中国乡土式家族

本章费孝通先生聚焦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探究中国家庭在差序格局下所处的状态、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他异与西方家庭的特点。下期名著细读栏目为大家解读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乡土式家族。

能力测评

A识记

1.《边城》中______和他的哥哥______同时爱上了这个纯净美好的船家少女,______由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托人向老船夫说媒;______豪放豁达,聪明多情,主动向老船夫表明心迹,当两兄弟知道彼此的心迹后相约以______的形式求婚,让心上人选择。

B理解

2.下列关于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从20岁就守在溪边,70岁的他想在有生之年把翠翠的终生大事安排妥再离开人世,但最终他还是带着自责和遗憾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静静地去世了。

B.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到碧溪岨和翠翠作伴。

C.祖父去世后,顺顺派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但杨马兵认为名分未定不宜如此,于是翠翠接过了爷爷的渡船,在碧溪岨等待傩送归来。

D.《边城》写傩送溺死,天保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C综合分析

3.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这部小说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描写,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B.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是由她的个性弱点决定的,如果她克服羞怯心理,给予傩送情感的回应,傩送也就不会远走了。

C.《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D.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结尾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D鉴赏评价

4.《边城》中充当配角的杨马兵,最终却成了翠翠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请结合小说全文,分析杨马兵的人物形象。

E表达应用

5.小说在结尾讲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认为傩送还会回来吗?试描述你的构想,字左右。

F探究

6.沈从文酷爱听西方古典音乐,也在音乐当中寻找精神寄托,寄寓情感。音乐、自然与美陪伴了沈从文的一生。沈从文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想要获取详细解析和参考答案的同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yy/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