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都江堰,气候渐暖、花开正好!在都江堰景区清溪园一隅,有株青城“奇葩”正迎风怒放,她一簇簇洁白似雪的花朵典雅高洁,花瓣含露,点点滴滴都仿佛诉说着她的千年故事……

太平花,虎耳草科、山梅花属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花期4-6月,果期8-10月。原产四川,尤以青城山为胜,早在唐代即有此品种,川人称其“丰瑞花”,为蜀中的珍品名卉。后宋仁宗赐名“太平瑞圣花”,世称“瑞圣花”。彼时上品太平花只生长于剑南道青城县,有宝仙、醉太平、玉真等品种。

北宋名臣、文史学家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记载,“瑞圣花,出青城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凡阅月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国琳为益之年,绘图以闻,更号瑞圣花。然有数种,差小者号宝仙,浅红者为醉太平,白者为玉真。成都人竟移莳园中,以为尤玩”。不惟如此,宋祁还作有《瑞圣花》诗:“众跗聚英,烂若一房。有守绘图,厥名乃章。繁而不艳,是异众芳。”时人对太平花的赞美、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可后来漫长的一千年里,原产于都江堰的蜀中名花,居然难寻踪迹。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古人相信”文运从来系国运”。其实“文运”已然如此,“花运”何堪?这段太平花奇异的迁徙史,一起来看看……

太平花的第一次迁徙,大约在五代时期。据传后蜀王建宫中的“大小徐妃”皆为青城县人,王建对她们宠爱有加,常陪同回乡省亲。青城遍山开放的太平花,不仅花白似雪,芬芳醉人,还有“天下太平”之寓意,两位徐妃将太平花移植后蜀王宫,寄托相思,深得王建喜爱。

太平花的第二次迁徙,大约在蜀亡之际。公元年,宋灭后蜀,蜀后主孟昶和花蕊夫人被押解到宋朝京师汴梁。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一的女诗人花蕊夫人,亦生于青城县。为寄托思乡之情,花蕊夫人命人将家乡的太平花移栽至开封。公元年,太平花被作为贡品献给宋仁宗赵祯,赵祯为它赐名太平瑞圣花,移入御花园中种植。

太平花的第三次迁徙,大约在北宋靖康二年(年)。金兵统帅海陵王攻破汴梁后,将宋宫的文玩珍宝抢劫一空,甚至连宫苑内的雕花窗棂、奇花异草、太湖石等都没放过。后来,海陵王迁都燕京,便将从开封抢来的太平花,移植到了金中都及中都的西郊。金朝灭亡以后,金中都皇城被毁弃,只有种在京郊的太平花躲过了劫难,保留了下来。

太平花的第四次迁徙,是在元明时期。北京京郊的太平花被移植到皇城御花园中精心培植。

太平花的第五次迁徙,是在清初。太平瑞圣花移植到畅春园和圆明园里种植,因嘉庆帝谥号仁宗睿皇帝,“睿”字跟“瑞”字同音,为避讳,道光帝下令把太平瑞圣花的“瑞圣”二字去掉,太平花一名沿用至今。同一花卉经两位皇帝赐名,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全被焚毁,只有长春园中幸存两丛。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了排云门前,一边一棵。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平花再经劫难。幸运的是,其中一棵存活了下来。清末,慈禧和隆裕两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常以此花作为礼品赏赐王公大臣,不少的王公子弟都以种植太平花为荣。

如此看来,太平花颠沛流离的命运、变化多舛的迁徙,竟然与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遥相呼应。因此,它不仅是现实中的花朵,还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多难兴邦的精神,无怪历代文人墨客对“她”尤为钦佩欣赏。年春夏之交,“三百年来草书第一人”书法大家于右任登临青城,第三次寻访太平花未果,抱憾而去。他在《青城纪事诗》中写到:“名山名卉知名久,不见花开醉太平。”并注解说:醉太平为山上名花,余三至未见。其遗憾与惆怅之情溢于字间。

年5月23日,故宫太平花赠植都江堰市仪式举行,辗转迁移千年的太平花,终于回归故土,栽种在都江堰景区内。

芳菲四月清溪园内花开盛世等你来都江堰一睹芳容听“她”诉说千年故事……

都江堰市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24小时新闻-

更多新闻

今天,都江堰市委书记李云督导检查河长制落实暨防汛准备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yy/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