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空谷幽兰,暗香疏影
空谷幽兰,暗香疏影——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如一湾泉水,澄澈明净,清冽悠远。那些人那些事含着未经熏染的空灵,又掺杂些许简单质朴的世俗气,亦或是烟火气。几经辗转,再回旧乡,山水未变,只是若干年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渐行渐远,曾经生活的地方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那方回不去的小天地也只能存在于驳杂的记忆里,化作那白塔、渡船人、小姑娘、大黄狗。 青山绿水的孕育,翠翠如空谷幽兰,既清且静。日子晃晃而过,虽也经变折,却未失其本真,小孩子的单纯、赤诚汇集于其一身。母亲与父亲双双殉情,翠翠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长久的陪伴,二人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撑。沈从文先生描绘的翠翠,将成长时期少女的乖巧与调皮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懵懂的爱情意识慢慢觉醒,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朦胧感给她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青春期的烦躁。 对于二老模糊的爱,是翠翠成熟的开始,却也是这部小说悲剧的开始。爷爷就像天下大多人的父母一般,总想帮孩子拿到想要的东西,渴望她幸福,但造化弄人,爷爷所为不仅于此间无益,而且自添烦恼,那些愁绪久积心中,也加速了自己的死亡。最后,暴雨来袭,白塔倒塌,翠翠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也离她而去。自此,漫漫长河上,形影不离的人也成了孑然一身,只是心中的意难平化作了无期的守候与等待。或许,下次红日在水面上绘起山河图时,该来的人会来。 翠翠曾多次在梦中梦到抓住虎耳草,那份潜藏心间的悸动在看到别人出嫁时转变成憧憬羡慕。缘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也许是在江边等待爷爷时,原本古井无波的心境被二老的那句你会被大鱼吃掉而惊出一圈的涟漪,亦或是被二老差人护送回家—来自除爷爷外的温暖所触动。翠翠的一生确实是从认识二老的那一天变得更为明丽动人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然所怀的爱情,也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将她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小说里翠翠的身边没有同龄的玩伴,一起长大的只有爷爷和狗,所以在渡船时看到其他的女孩子,才会表现出那样的羞怯和感叹。 翠翠身上有一份古典美,如画里走出一般,明婉静雅,清秀娟丽。那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那是每个人心中的归处,如世外桃源般。灵动的双眸只需望一眼,整个灵魂都会得到净化,像世间未成名的佛法,尤其对于疲于应付生活,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更是一声洪钟。可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最能安人心的情渐渐不在,功利意识却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那方山水,那方人,再也不似从前。沈从文先生心中无限惆怅,对此有难过同情,有留恋追思,着于笔下,造就了边城这个故事的悲剧。翠翠身边的人相继离开,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有遗憾也无处慰藉,就像城市化的熏染这是大势所趋,以后会怎样呢?沈从文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没有答案,如同小说中留下的疑问:二老是否回归。也许会理想化,恰似苦难会过去,悲伤会淡化,那丝曙光会显现,只是可能稍微需要久等一下。因为爷爷走后她的世界也并不荒芜,等待之后便是光。 沈从文先生的情感是流动着的,但是五年的湘西生活是他的根。家乡的山水不仅滋润了一方百姓,也成为他文学情怀和文学情调的筑基者。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言语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恬美安静的生活描写,浅浅的忧伤萦绕其中,读罢令人怅然若失,心绪万千。 我想《边城》这部作品之所以让那么多读者唏嘘不已,是因为他笔下的世界契合了芸芸众生的心安处。世事艰难,人生不易,忙里偷闲的宁静、惬意于浮躁的世界也是一种苛求。边城里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大家简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真到不真实,看来似乎是沈从文先生于水上用石头简单构筑的神庙,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心向往之。 提起《边城》,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青山碧水,白塔黄狗,一个十三四岁眼睛明亮的小姑娘与爷爷撑着渡船。他们之间说些什么,想往前几步听清,但是说话声又悄然消失,只剩斜阳残照,涟漪朵朵。呼吸间,热闹的人群也隐去,唯有泥砖黑瓦、高吊脚楼发出无声的悲鸣。 文字/徐亮 编辑/徐亮 图片/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kh/6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沈从文逝世三十年,回望他由自杀开始的后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