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一、“隐藏”的升官渡

在汉阳,华珍酒楼是一个“低调”的存在。

我们从武昌驾车前往汉阳,龙阳大道的高架桥,如一条巨龙,与汉阳大道一起,成为汉阳交通大动脉。这里,开车可以畅通无阻,却很容易错过桥下的美味。

当欧亚达、红星美凯龙拔地而起,汉阳万达在今年开张,各大地产商纷纷入驻,试图将四新大道“重建”,城市的现代化将古老的升官渡推向了诗意的远方,但只要有飘香的炸圆子,人们就忘不了这个地方。

来过许多次华珍,就在龙阳大道高架桥之下,谁能想到这里还存在着一个“与世隔绝”的位置。它的存在,就是武汉城区的一片“桃花源”。

“这一大片其实都叫升官渡,当年门牌号的注册也都有些混乱,导致现在地图上也没有梳理清楚。”华珍酒楼的小袁师傅指着偌大的院落跟我说。

我们查看地图,升官渡号指的是华珍圆子美食馆,而一桥之隔的对面,华珍酒楼,则是龙阳大道28号。龙阳大道的诞生,远在升官渡之后。中国的地名变迁是很有趣的,往事总能通过各种罅隙留下来,成为人们的怀念。

升官渡是由南进入武汉的交通要道,它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西周时期,就有风雅颂。风,就是土风民谣。等到秦汉之时,专职的乐府机构诞生,民歌开始有了很好的保存。

在文人们的笔下,传说,汉阳升官渡的由来,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是,有个举人吴果老进京赶考,来到盛观渡,天色已碗,渡口无人。他心焦不已,连喊几嗓子,等了大半天。终于有位上了年纪的艄公赶来,老艄公抱歉说是自己身体不适,让相公等了大半天,即载客撑船前行。行船途中,吴果老道歉道,“若不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误不得,也不会心急火燎地叫渡船了。”老艄公一听,要是吴果老高中,希望他实现一个愿望。吴果老答应没问题。老艄公手指渡口说,“你看这个盛观渡横在南来北往的大路上,多不方便,你要是做了大官,在这渡口修一座桥,岂不是积了一个大德么?”吴果老谨记在心。

会试高中功名后,做了大官的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盛观渡口架起了一座木桥,为行人们提供方便。后人为了纪念吴果老的这一善举,遂将盛观渡改成了升官渡。

在袁老师傅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社有一位文化宣传员,就是专门做民风习俗、当地传说的采集。“他是龙阳村人,笔杆子很好,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就是他那个时候记录下来的。”

二、捕鱼为业

在升官渡,袁氏门宗头一个做起了圆子。这源于做了55年圆子的袁老师傅,他早年在汉阳一带办酒,圆子是村中酒席上少不了的美味。后来,其他村民发现其中有生计可寻,继而效仿,以华珍圆子为代表的升官渡圆子,遂逐渐蜚声江城。

不过,在圆子江湖诞生之前,升官渡一带都是水的王国。哪怕如今的国道,还都是湖塘,人们以打渔为生,60年以后这里开始种植水稻,但总体来说,还是河汊纵横。与黄陂圆子相较,升官渡圆子鱼味较重,这与当地以前是水域有关。靠水吃水,当地村民多是通晓鱼的行家。

把时针快速往回拨,一切倒流到上个世纪。

袁老师傅的女儿跟我讲,“我爸爸以前是打鱼为生的,而且是打鱼高手。他编织的捕鱼迷魂阵,就像迷宫一般,鱼儿进去后,出不来。一次可以捕捞至少50斤起步。老爸非常有智慧,一辈子,干什么都是钻研到底。记得有三四渔家比拼,最后他胜了,被推为打鱼高手。每个清晨,他成箩筐地将鱼挑回家,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挑选分类鱼虾。他对鱼绝对是有研究的,各种鱼见过,大的,小的,野生的,那时一家人吃的最多的是鱼加工的美食,至今忘不了。吃得苦,有智慧,这是我老爸遗传给我们的。感谢老爸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平原的人,觉得水边生活是浪漫的。什么是“捕鱼迷魂阵”?我只在霞浦见过养殖头水紫菜的阵势,一格一格的。她发我一张网络图,对我讲解道,“其实比这还要高级。捕鱼阵的关键在于竹篙的插法。竹子,要烤直了才能用。他的迷魂阵,是我们升官渡的一道风景。”

在华珍酒楼的院落中,袁老师傅坐在靠近厨房口的深红色沙发上,这里是一个绝佳位置,他右手边是厨房,左手边可以望见院落里打年货的人流。眼里眉间,这个70岁的倔强老头仍有着饱满的精力,我可以想象年轻时候的他大概像“浪里白条”张顺一样,一把渔家的好手。

坐在老人家旁边,他抽他的烟,我好奇地提问。当提起升官渡往事,他右手指着远方对我说,“那边是龙阳村,桥这边是汉城村,桥那边是兴华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升官渡还保持着原貌。袁老师傅告诉我,“升官渡的水很宽阔,需要摆渡才能过去。乘船过至对岸码头,再前往硚口、江汉路。我们附近公园后头那个桥,前四五十年,走湖北省航运局的船,那时候没有路。航校那边是轮船的码头,通过墨水湖、三家湖,最远可以到奓山,那时候没什么路,顶多只有乡间小路。”

了解我是武昌赶来的,他说,彼时去武昌,交通更是不方便,“去白沙洲,先去一桥,早上五点钟起来走,下午四点钟,才能到白沙洲。有一辆自行车那都是好的,汽车别提了。旧时,白沙洲是湖南、四川运来的木材的集散地,有句俗语‘白沙洲的银子摆着晒’。”

80年代,升官渡才有了国道。当时,建桥的职工,还住在袁老师傅屋里头。“他们的工程,是把水抽干,先打桥墩,再建桥,那时候建桥比现在麻烦多了,也没有现在这样迅速。”

90年代后半叶,升官渡一带进入改造,城中村逐渐消失,水域缩小乃至于无,楼房开始林立,世事变幻,白云苍狗。

古老升官渡的这一片区域,大概是距离武汉市区最近的“童年滋味”了,而华珍的这个院落有点儿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农村的味儿,这大概是城区唯一的没有被城市化所淹没的“飞地”。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很难想象当年升官渡的汉城村情景,那样的美好时代,是不是像湘西的“边城”,那里有月亮下唱歌的年轻人,有抓一大把虎耳草的翠翠,“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看不见的,只能依托其他事物来想象了。

三、十五岁的学徒

55年前,十五岁的袁老师傅开始从学徒做起,他的师傅是一位远房亲戚。

学徒之时,他严格按照师傅的教诲行事。“师傅说一不二,对的就听,不对的也听。做对了,师傅过来肩膀拍一下,小孩子觉得,哦,对了,得到了鼓励,越发有干劲。从师傅处学到真功夫时,也不能骄傲。对的也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等自己出来时候,再融入自己的想法。这是对师傅的敬重。”

从学徒到正式出师,从皮毛到掌握一点即通的技巧,袁老师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至于其他人,掌握技巧有多有少,这要看本人的悟性。这就是道。

学成后,袁老师傅曾在汉口一家国营食堂工作,也在汉阳乡村办过酒。转机是在90年代,随着经济形势转好,人们囊中不再羞涩,市场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习惯了计划经济的国营、集体餐馆面临着挑战,如以红烧野兔著称的野味香、与老通城大酒楼相抗衡的祁万顺酒楼步履维艰,而夫妻店为主的小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曾经被桎梏的头脑开始解放,人们从“田园牧歌”走向“淘金时代”,南下广东归去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一鸣惊人,原本家家户户做圆子、酥鱼的习惯开始被打破,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而社交需求被重新唤醒,并日渐旺盛。

与我们现在随意聚餐、网上下单,甚至外卖到家年夜饭不同,90年代人们是怎样聚餐的呢?袁老师傅回忆道:

当时大家去下餐馆,一般点四个菜,青椒肉丝、鸡蛋番茄汤、回锅肉再加上一个烧滑鱼。滑鱼,用的是青鱼。油炸了的,则叫酥鱼。三五好友点这几个菜,吃到盘子干干净净。

吃不完怎么办?往年没有塑料袋,都是用荷叶。升官渡荷塘众多,到了夏日,荷叶亭亭如盖。摘荷叶于阳光下晒到六成干,一张张叠着候用。打包时候,扯一片荷叶,用稻草一扎,包着剩下的食物,提回家,这就是彼时的“打包盒”。

在升官渡一带,去别个屋里吃酒,每人发半张荷叶,大家舍不得吃圆子鱼块,偷偷留着,两块红肉,四个圆子,两块酥鱼,包好,拿回家。那时,一切都是计划经济,油一个月只有一两半,豆腐干子也要票据,而炸圆子多用肥肉,缺油水啊,肥肉比瘦肉贵多了!

水边人家来了宾客,切圆子、给酥鱼、添点腊肉,七八分钟,下一碗豆丝或者面条煮着吃,有鱼有肉,汤汤水水,浑身暖和。

年,华珍酒楼创立,名字是取夫妻俩名字各一字,是为夫妻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kh/1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