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图说九
[端午艾] 初夏时节的端午,天气已经很热了,阳光明亮得让人睁不开眼。一条开满野花的田埂,一侧是新翻的水田,水面泱泱,几只白色的长脚水鸟在探头探脑;另一侧是已经成熟的麦地,金黄的麦穗连绵起伏,云雀不停地鸣叫,人一经过,受惊的鸟儿就箭一般地直直地飞上蓝得让人晕眩天空。当夜幕降临,虫声如雨,心里满是空洞和怅惘,挂在门前的艾草在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苦清苦清的味道。(《端午》) 如今生活在城市,故园如梦,每天为生活奔波,已经对时序的变幻麻木了。比如这几年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吃没吃粽子,就一点印象也没有。 对儿时的端午,一直留有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初夏季节,绿肥红瘦,早上起来,一看到房屋的前后门檐上插满了碧绿的艾蒿,就知道今天是端午了。饮雄黄酒,挂姐姐结的香荷包,吃粽子,咸鸭蛋,这一天又照例不用上学,实在是快活得很。 很多地方都有端午插艾的风俗?大概是为了辟邪。艾多长在后园人迹罕至的地方,和一种叫“洋生姜”的植物生在一起,高大茂密,自生自灭,除了端午拿来插门头窗棂,偶尔会在夏日的黄昏砍来烧熏蚊子,除此,不见有别的用处。十多年没在故乡过端午了,现在还有插艾的风俗吗? 在中药里,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草。《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回阳,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如今常见的是用来做“艾灸”。某年,背部不适,曾尝试过:躺在特制的床上,艾叶在背下熏燃,烟雾弥漫,如遭炮烙。灸后,身上的艾叶清苦味经旬不散,从此不再尝试。 艾叶可以制成食物,赣南,粤北一带客家,取初春时的嫩叶捣碎和糯米做成艾糍,艾米果,用来春天尝新。 取陈艾叶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即成为软细如绵艾绒,这是制作书画印泥的重要材料。 [虎耳草] 虎耳草不见于许多古代本草著录,直到李时珍《本草纲目》才有记载。 吴其濬说虎耳草主要用于治疗耳科和喉科疾病,“用以代茶,可治吐血” 一直没见过这种东西,但无端地觉得,应该是很美的植物。一个小小的紫砂花盆里,青苔斑驳,墨绿色的圆圆叶片,放在夏日的晚上的书桌上,偶尔落下一只七星瓢虫。一直想有一盆这样的草,因为什么?因为沈从文和汪曾祺。 这该是生活在两湖和江淮一带的植物,因为沈从文写过。在悼念恩师的著名散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里,汪曾祺是以这样文字结尾的:“沈先生家里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均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菜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什么叫做平淡和深情?这就是例子。 [石榴] “五月榴花照眼明”,夏日的乡下,偶从人家门前走过,一树榴花,如火绽放,那情景确实让人惊艳。如果在庭院间再种植一株栀子,红白相间,就更好看了。 石榴据说也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的,所以书上常称作安石榴,种植至今,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艺文类聚》里里收了一首梁元帝的石榴诗:塗林应未发,春暮转相催。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翠叶如新剪,花红似故裁。还忆河阳县,暎水珊瑚开。一个帝王的诗,能写得如此质朴而贴切。委实难得。 唐代的另一部类书《酉阳杂俎》喜欢记录一些奇怪的事,如说:梁朝的时候,东州后堂的石榴“皆生双子”,双子是什么样子呢?语焉不详,很难想象。书中还说:“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大概是事实,汪曾祺记录的云南特产,就极力称赞那里的石榴好。 石榴多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北方。曾在济南的街头,买过硕大无朋的石榴,核小汁多,味道非常好。西安临潼一带盛产石榴,据云建造秦始皇陵时,下灌大量水银,而水银颇利石榴生长,大家以后遇到陕西的石榴可得当心了。广东好像不产这种水果,水果市场上所见全来自外地。石榴吃起来很麻烦,核太多,大有常说的“所得不偿劳”的感觉,也很难有耐心把一个完整地吃完。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里有《石榴》一篇,记录他在冀中土改时对房东家的女儿隐约朦胧的感情,中间穿插北方平原榴花盛开时节的风景描述,语言平淡却感情温籍,文章写得非常美。“当花被晨雾笼罩,月在云中穿度之时,它们的吸引力,是那样强烈,使人目不暇接,废寝忘食,甚至奋不顾身” 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是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齐白石和吴俊卿都爱画石榴。最喜欢的还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徐青藤那副《榴实图》,这位疯疯癫癫的画家写石榴的诗句也好,“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迸明珠打雀儿”...石榴还能自己当弹弓?真是奇绝神来之笔。 [杨梅] 杨梅是端午前后上市的时令水果,在岭南,也是初夏才能见到她的踪影。此时,走在街上,经常能遇到走街串巷的村妇,挎着竹蓝,用一层纱布盖住杨梅,沿街叫卖。极少看到像卖苹果,桃李那样挑了担子或堆在水果店里卖的。 鲁彦写过杨梅的散文,夸大其辞。“五月杨梅三月笋,为何人不住山阴”,《植物名实图考》上说:杨梅“吴中产者佳”,“会稽产者为天下冠”,江浙多地盛产杨梅,最好的还是出在山阴,难怪生活在北方几十年的知堂,还会恋恋不忘故乡的名物。 其实杨梅并不好吃,可能真是望梅止渴的心理作用,还没吃,已经口角流诞,想到酸酸的滋味了。杨梅形状也说不上可爱,外表癞癞的,总担心洗不干净,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大概更不会喜欢。乡下人喜欢拿杨梅来泡酒,泡完酒的杨梅,就成了小孩子的零食。在江南的乡下,应该不少人童年都吃过酒泡的杨梅。 杨梅和酒有缘,“消食下酒,止吐酒”。取熟杨梅,加冰糖和高度数白酒,泡制出的酒叫杨梅烧,向来是酒鬼的恩物。今年清明,和两位艺术家同游皖南,其中一位携一大壶宜兴山中自酿的杨梅酒。那几天,白日徜徉于山水之间,入夜则饮于闹市酒肆。酒酣耳热,和两个老愤青纵谈国事,臧否人物,一斤酒不消一会而尽。当时觉得,杨梅唔啥好吃,杨梅酒还真的确实不坏。 二十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去昆明旅游,曾在街头买过杨梅,深红如火炭。穿着绣花衣服的白族少女,挑着担子,一头是黑红的杨梅,一头是碧绿的芒果,走在细雨绵绵的街头,娇声吆喝,像一幅画。点缀着夏日的边城。现在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画了。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kh/1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100种户外常见植物,让孩子与自然相遇
- 下一篇文章: 格陵兰岛,你所爱的冰封的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