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终于将《边城》整口吞下,意外的是在阅读中我并没有太大的情感起伏。由于高中课本节选了沈从文先生该小说的片段内容,加之悦恒在同学们好奇心作祟下,将情节结尾模糊告知,我便早早认定翠翠与大老、二老的爱情故事是极其曲折、绵长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了解沈从文先生的一定知晓他的创作风格——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作为印象主义者,其写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小说中满是诗意。不衷于情节设计却让故事不脱离实际,全无天马行空之感。一听到以乡村为题材写小说的著名作家,我们自然便想到沈从文先生。他从小生活于凤凰县,逃学看戏,习得一手好书法……他自己曾说:“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水土养其躯体,山林立其精神,文化筑其灵魂。由此观之,《边城》的情节弱化才是成就它的必备之物。没有传统的门第之见,没有严格的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茶峒小镇里的人们显得十分民主。翠翠与二老的交集并不多,没有固有印象中的直接表白,但二人却互深情愫,女子羞涩,男子知礼节。书中的人物、故事无不传达出淳朴的民风,既然淳朴,那也少不了顽固守旧。因为淳朴,所以爱得简单,因为顽固,所以分别得草率。“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于这样的结尾,我十分地佩服先生的符号运用:明天加上引号,透露出的是失望,结尾的叹号却又让人在一片黑中好似看到了曙光。这仿佛也照应了腰封上的“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纵使结局无人知晓,但来过的依然存在,一切皆可释怀。THEEND“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先生如是,翠翠亦如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gy/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