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众筹回忆rarr1
几周前,我们发布了级院友的燕园记忆征集启事。文章发出后,91级院友积极响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授权官微进行展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91级同学毕业合影 我在北大学什么? ▲班中一位同学本科期间的成绩单 第一次上专业课是《考古学导论》,严先生(严文明先生)热场子的方式是提问:你们谁知道考古学是什么呀?翻着花名册,头一个就点到了我。我站起来,瞬间有点懵,支吾着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然后另一个被点名的某男生很清晰地回答了,先生很满意。《导论》是当时考古系最有知名度的课,旁听生不少,肤色、年龄、性别各自不同,记得有当时博士在读的李维明先生和一个墨西哥女孩,从不缺课。多年后和先生接触多了,才真正体会到他语言的干净简练和信息丰富,有一次聊到被提问这桩糗事,先生微笑:我有那么厉害吗? ——孙秀丽 严先生的《考古学导论》是我们大学时光中唯一一门考试没有试卷的科目。记得那天到考试时间了,才见严先生腋下夹了一沓白纸施施然而来。他给每人发了两张白纸,转身在黑板上写题目。旋即写完,简单交待两字“答吧”,之后再不说话,教室里只听见纸与笔亲密的摩擦声…… ——张剑 ▲魏峻同学(上图)与90级徐坚师兄(下图)的课程笔记复印件。当年他二人的笔记因为笔迹清晰、逻辑性强而深受欢迎,总是被同学们传阅复印 同学们有一门必修课程是考古绘图课,由马鸿藻老师讲授。优秀的考古绘图可以较为精准地记录遗物和遗迹信息,而如何把图画好,也让同学们费了一番脑筋。 郭豹 当年,看着魏峻等同学的考古绘图功力,自己非常佩服。马鸿藻老师让把某件器物图缩小绘于硫酸纸上,比例似乎是原图的80%。我拿着原图,偷偷溜到复印店,按比例缩印了一张,然后回去蒙上硫酸纸,在上面认认真真地描了一遍。结果成绩依然没有进入前五名…… 课程练习的缩绘人体骨架和叠涩垒砌的汉墓墓砖已经够崩溃了,后来到了实习工地,才知道练习和实践的区别,面对墓圹里一堆骨架画剖面图简直疯掉,光靠测量还不够,必须要加持想象。趁此机会隔空感谢马老师,他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义务辅导过我和秦璐一段时间素描。 孙秀丽 ▲秦璐、闫亚林、张铁军三位同学绘制的八里岗器物图 文物摄影课由当时即将退休的吕文渊老师主讲,穿插有北大专职摄影师吴老师的几次教学课程。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大家需要走进暗房冲洗胶卷,感觉“紧张又刺激”。有同学感慨:时至今日对美好光线仍保有热爱和追求,应该始于那时候的摄影练习。 ▲这是一张本科阶段罕见的黑白合影。单月英同学在路上偶遇三位“模特”,用系里发的海鸥相机拍下这张合影,当作文物摄影课作业,从左至右为:张剑、王欧阳、孙秀丽 年5月27日,由美国赛克勒艺术、科技与人文基金会捐资和北京大学共同兴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值此盛会,5月28-31日,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美国赛克勒艺术、科技与人文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讨论“21世纪的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出自苏秉琦教授致辞)。91级同学全程参与了博物馆开馆典礼及学术研讨会。一年后,博物馆学专业同学实习时,也曾在赛克勒博物馆学习馆藏文物的登录工作。 ▲博物馆学专业同学合影,前排左起为:王欧阳、张剑、何瑾辉,后排左起为:杨哲峰老师、刘庆华、孔帅、唐昉 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除了有校内课堂的部分,还有去遗址、古建筑群等地考察实习的集体活动。年11月25日,91级同学在严文明、赵朝洪等先生的带领下,到平谷上宅遗址和陈列馆参观,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古遗址。第二年秋天,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的王幼平老师带领大家前往昌平区南口镇,观察离石黄土地层,并分组测绘了地层剖面图,这是同学们经历的第一次考古田野调查。 ▲年11月,陶瓷考古课期间参观故宫陶瓷馆 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有了更多亲自参与课题与项目的机会。大四时,魏峻到湖北省麻城金罗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5米*5米的探方范围内竟然挖出40余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并出土丰富的随葬品,回想起这次艰巨的考验,魏峻表示“当时想死的心都有”。孙秀丽帮助旧石器教研室的老师核校南京汤山人考古发掘报告,并有机会观察朱晓东老师从山西调查带回的燧石石器标本,这批标本痕迹非常清晰,对理解石器工艺有很大裨益,“就看了不到一星期,后来去实习,发现手感还真是那几天练出来的”。 不过,若说起同学们一起经历时间最久、印象最深的本科大事件,莫过于年大三上学期的田野实习。 在八里岗并肩战斗 年秋,91级同学们由张江凯、赵辉、张弛和樊力等几位老师带领,在河南省邓州市白庄村的八里岗遗址进行考古实习。发掘的主要收获在于完整地揭露了一批保存较好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和半坡晚期的房屋基址,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聚落的布局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八里岗遗址位置图(由百度地图改制) ▲八里岗遗址位于湍河南岸(由百度地图改制) ▲八里岗遗址所在地 八里岗遗址是严文明先生为樊力老师做毕业论文选的地点,后来发现遗址价值很高,就从年列入北大考古系的实习基地。到了年,91级同学们实习时,把92年发掘完、用沙土覆盖的房址也全面揭开,搭架子拍摄了全景照片,蔚为壮观。同年,八里岗遗址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表示,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发掘,八里岗遗址已基本完整揭露了仰韶文化的一处小型聚落,目前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正在撰写中。 ▲赵辉老师站在架子上拍的全景照,那时没有汽球和无人机,拍全景都得搭设极高的架子 ▲八里岗南区发掘的七名同学,套用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当时称为八里岗遗址的“江南七怪”。前排自左至右为:闫亚林、张铁军、刘庆华;后排自左至右为:孙秀丽、张剑、秦璐、王欧阳 89级同学从八里岗撤了之后,老乡发现了“商机”(被发掘占用的土地可以获得一定补偿),火速把一位去世的老人埋在了位于遗址核心区的自家地里。我们开工前费了不少劲儿谈判才迁了。迁完坟留下一个坑,落在(闫)亚林探方里。有一天亚林的灰坑找不着边直闹心,突然发现那个墓坑可以当探沟用,就跳下去刮。刮了半天,脸色发灰爬上来,坐在隔梁上休息了好半天才继续工作…… ——孙秀丽 ▲“江南七怪”的发掘区坑位图,图中的现代墓就是老乡提前现埋,闫亚林同学跳下去刮剖面的那座 ▲孙秀丽绘制的墓葬平、剖面图 ▲郭豹在清理人骨 ▲索英春清理房址 八里岗的日子,苦并快乐着!欢乐的笑声,散播在每个冰凉的冬夜。想起旁边小店的蜂蜜花生被我们买光就觉得可乐!时光真不经用,一晃,22年!还记得杨国胜同学是八里岗的工头,他站在那高高的土岗上,插着腰,吹着哨,喊着“上工了!上工了!”多年后,那片段居然也余韵悠长…… ——张剑 考古实习的经历是同学们一生难忘的片段,常有许多戏剧性的场景发生。91级同学在工地曾发掘出一批仰韶时期的红陶器座,课本上未曾见过,大家猜想或许是八里岗特有的品类,便与樊力老师讨论它的市场价值。樊老师顺口回答,如果在香港可能卖到几万块。没想到这句玩笑被有心的民工记住了,个别人偷偷惦记上了彩陶(当时民工每天工资只有4块5)。几天后,就发生了一起文物失窃事件,索英春同学探方里有两件没来得及绘图、起取的彩陶不见了。盗墓者作案手法也不甚老道,起取文物的痕迹都还在。樊老师估计应当是民工所为,在警察来调查之前在工地上跟村民放风震慑:偷文物触犯了《文物保护法》,按文物价值判罪,像这两件彩陶,最高能判死刑……当天夜里,丢失的两件彩陶就被偷偷放回到女宿舍外面的窗台上。 李宝平 记得在考古实习工地,晚上在宿舍里我和孔帅等同学开玩笑,感觉我们就像一个小部队,为几位带队老师私下分配了军职。领队老张老师(张江凯老师)多年田野考古,手铲功夫一流,“张大帅”名声在外;小张老师(张弛老师)就是“少帅”了;赵辉老师统筹规划,安排了“监军”工作,樊力老师风风火火,大嗓门搞定民工问题等,授予“急先锋”。田野虽辛苦,乐趣也挺多。 带实习的赵辉和张弛老师的田野功夫都很厉害。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雨天,工地停工,赵辉老师披着件破夹克,哼着《绣红旗》,教我辨认墓葬的五花土。92年发掘的房址揭开以后,小张老师没事的时候在里面转悠,看到不少地方清理得不利索,就给补几铲,后来在F21的一面墙上,居然清理出几个古代工匠的手印。实习后期在室内拼陶片,我鼓捣了好久拼出来三件比较整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地拿给小张老师看:喏,三足器,圆腹罐,还有一个高领罐。小张老师冷眼看了看,拎起“三件”东西那么一扣,丢给我一件三足高领罐……那段日子每天只拼陶片,大家都觉得很烦,问张老师即将出世的宝宝起什么名字,答曰:男孩叫陶陶,女孩叫片片……后来他儿子果真叫陶陶,大名礼陶。 孙秀丽 ▲考古专业的同学在整理陶片,从左至右为:沈睿文、颜山、张弛老师、杨国胜、郭豹、程皓以及睡着了的李宝平。靠墙堆积如山的麻袋里,装的全是遗址中出土的碎陶片。同学们需要将这些陶片尽可能拼合复原为古人使用的陶器。据李宝平同学讲,他那时睡觉都会梦到拼陶片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91级这个大家庭极为温馨,集体活动也丰富,有时甚至排除万难也要创造一次活动。据同学们回忆,考古实习的时候,没有周末,不下雨不休息。结果南阳特别旱,一个月没下一次雨。国庆节老师总算给放了一天假,大家又请了半天,带上村长的小儿子,用一天半的时间从邓州去了趟湖北武当山,当时交通不便,中间各种倒车蹭车,还有同学晕车得厉害,最后大家竟然还登上了金顶。 ▲武当山金顶合影,后排左起:沈睿文、秦青山、闫亚林、索英春、张剑、杜林渊;前排左起:陈福友、村长儿子小磊、孙秀丽、魏峻 ▲年10月,同学们一起爬长城。大家穿着的李宁蓝色运动服是90年代初的几届北大学生的标配,等同于校服。有一次某个同学坐公交发现没带钱,看到同车有个穿“李宁”的男生,知道也是北大的学生,就机智地用饭票换到了现金 作为北大学子,同学们没有将思想禁锢于书斋内。他们关心时代发展,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策划了多场宣扬文物保护理念的公众活动。 ▲年11月,爱协(文物爱好者协会)组织参观故宫,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10周年,向公众宣传文物保护理念。文物爱好者协会将11月定为“文物保护宣传月”,举办讲座、展览、播放宣传片等活动 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与此同时,三峡文物的命运也成为了国内外共同关心的焦点。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经过了细致周全的准备后,于年7月-8月开展了“普佳骑——三峡千里行”文物保护宣传考察活动(“普佳骑”为活动自行车赞助商),穿越京、冀、豫、鄂、川等省市,一路以各种活动和方式,宣传三峡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91级李宝平(时任文物爱好者协会会长)、魏峻、何瑾辉以及92、93级的部分考古系学生和外系(校)会员,共十一人完成了这次壮举。 ▲“普佳骑——三峡千里行”路线示意图(图片来自《青年考古学家》第七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藏) 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春风带来了活力,作为新思想的弄潮儿,不少同学在课余时间纷纷尝试创业。脑筋活跃、吃苦耐劳的91级同学们以宿舍为据点,经营起各类买卖,贩卖方便面一类的速食,也开书店销售“精神食粮”,大多是图书馆借不到的武侠小说。为了招徕生意,同学们还在宿舍楼外的大树干上张贴海报,成为校园一景。 敢想敢拼的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第一桶金”,毕业后的生涯选择也较八十年代更为多元。精进于考古文博事业的同学仍占多数,如闫亚林(国家文物局)、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峻(广东省博物馆)、郭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也有许多同学锐意探索其他领域,如张铁军(北京市检察院)、崔文生(北京博苑教育集团)、杨国胜(广州市天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等……同学们在北大考古学习经历中收获的,不仅是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素养,还有严谨求真的处事风范,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这些特质融入同学们的禀赋,伴随他们度过人生中的波澜起伏,闯荡更为广阔的天地。 李宝平 最近在伦敦大学学院中国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见到小张老师(张弛老师),他讲座的题目是战斗了二十多年的南阳八里岗,但听到同学们都在亲热地叫他“弛爷”了。前几年在吴哥窟开会也见到了他和其他几位师友,觉得考古圈子小,但咱们的世界不小。 ▲李宝平与张弛老师合影 五年同窗光阴缔结了同学间的真切情谊,如同八里岗遗址探方里的回忆不会被黄土回填覆盖,这一段光阴的故事永远飘扬在风中。 ▲迄今唯一一张全班28人都出镜的合影,年7月摄于石家庄陆军学院 前排左起:颜山、班主任杨哲峰、郭豹、杨国胜、李宝平、王云波、何瑾辉、王泽庆; 中排左起:周曙光、魏峻、王欧阳、秦璐、孙秀丽、钟华、索英春、张剑、沈睿文、程皓; 后排左起:陈福友、秦青山、闫亚林、崔文生、刘刚、孔帅、吴海、刘庆华、唐昉、卢嘉兵、张铁军 ▲年聚会合影 ▲年聚会合影 ▲年聚会合影 年入学20周年聚会合影 ▲年北大考古专业60年庆聚会合影 ▲年聚会合影 ▲年3月11日,同学们组团参观首都博物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有幸聆听当年讲授古代史的张辛老师现场讲解文物 再次感谢91级院友的大力支持,欢迎大家继续补充素材,一起众筹院史与每个人的燕园回忆。 、93 本期推送,我们将启动征集92、93级院友在燕园里的珍贵回忆。自93级开始,北大学子不必再赴军训基地度过大学生涯的第一年,因此92、93两级同学于同一年开启在燕园的求学征途,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92、93级毕业合影(考古文博学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fz/12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历史影像张西南改革开放承载着我的摄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