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90701/7506223_0.shtml
处暑后的采石矶暑气减消,夏日辉煌落幕。秋光浅染,秋波荡漾,秋云委婉。彼岸花率先报来初秋的消息,在墨绿色的草地里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娇艳开放,雨后的景区被衬得更加色彩分明。一片片的彼岸花,好像一眼望不到头的海洋,真是美极了!彼岸花盛开的花期一般在一周左右,之后会逐渐减少。赶紧云游一番吧!

“开落千年逝,花叶永不见”

在梵语中,石蒜花有个很美的名字,叫作曼珠沙华。

佛经有言“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见。”彼岸花是石蒜花中最有名的一个别名,因其一般在秋分前后开花,那时正是古人所说的彼岸日,所以就被叫做为彼岸花。

不仅如此,最近几日采石矶内有一种花极其夺目,虽是石蒜的一种,却有个奇妙的名字——忽地笑。

“蟹爪丝瓣竞缠绕,彩团绣球韵独稀。

终日缄口暗蓄势,秋来涣涧笑满川。”

每逢八、九月,忽地笑的花朵忽然拔地而起,金灿灿的花朵十分明亮别具风姿,与周围的绿植相互映衬,给游人带来一种措手不及的惊喜与愉悦,忽地笑也因此得名。

清风亭

清风亭,是天宝年间化城寺中的一位名叫清升的僧人建造的,唐天宝14年,李白曾在游览化城寺时来到了清风亭,并留下了《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长诗一首。其中有“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的诗句。

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李太白当年看到的清风亭了,因为旧的清风亭几次遭遇战火摧残,如今见到的清风亭是民国以后,在明代被毁掉的新亭之后重新修建的清风亭。

清风亭分上、下二层,上层为四角,下层为八角,设计十分独特、巧妙且做工精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虽然没有了唐朝时候的古朴,但是这两层楼式样的建筑,还是有飞檐尖顶,同时非常精致,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清风亭内的《清风亭重建记》,碑楹柱对联: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坐在亭子中远看翠螺山上的白云缭绕,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林散之艺术馆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余次放歌采石,心仪先贤,素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愿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后,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近四千平方米,是研究林散之先生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艺术馆中收藏了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多件,以及大量林散之老先生生前所用的物品。这里既是一个纪念馆,也是一个陈列馆,还是一个小型的园林景观,仿古建筑古朴优雅,主馆的屋顶辅以茅草,名曰“江上草堂”。屋面中央用大块方格玻璃采光,各厅之间采用廊亭相连,仿古效果自然。艺术馆呈阶梯布局,在中国传统园林风格上又独特新颖。整个庭院既幽静又富有生机,优雅的环境,秀丽的景色,在采石矶和翠螺山的映衬下相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

林散之书法

峨眉亭

蛾眉亭位于采石矶的绝壁之上,建于北宋熙宁三年(年)。之所以名为“蛾眉”,那是因为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形象描绘:“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诗中“两眉”指的是东、西梁山,也就是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所称的“天门山”。

古人在此处遥望长江,只见东、西两面的梁山夹江相对,宛如女子的蛾眉一般,所以在这儿建造蛾眉亭。蛾眉亭集秀美与壮观于一身,站在蛾眉亭上,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蛾眉亭的景色宛如一幅四季图,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光照在江面上,宛如一条银白色的绸缎,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而两边翠绿的树木,又仿佛两山的眉毛,秀丽而又妩媚。

秋意渐浓的处暑时节

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佳期

何不抓住这份蕴凉

来采石矶出游迎秋

跟着大脚走

入会及出游请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fz/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