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要求,我省拟推荐《污水氮磷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等3个项目参加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进步奖1:污水氮磷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推荐二等奖)

完成人:周少奇(贵州科学院)、陈鑫(绿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蒋远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项目简介:

我国城市污水、化肥废水产生量、污染物排放量和处理能力均居世界首位。随着我国江河湖海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尖锐化和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已成为新建和改建(升级提标)污水处理厂的热点和难点。

项目对反硝化脱氮除磷的机理与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主要技术创新内容:

1、深入研究污水反硝化除磷原理,对传统厌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与反硝化除磷菌的新工艺、16SrDNA克隆文库等进行系统研究,国际上首先在城市污泥中新发现4种同步脱氮除磷菌;结果表明:(1)传统厌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中存在反硝化除磷菌DPB;(2)不管生化处理系统是以NO3--N还是NO2--N作为除磷菌的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菌DPB和以O2为电子受体的传统除磷菌PAO是同一种微生物。这些发现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改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在单泥膜、双泥膜系统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城市污水特点,有必要详细考察各COD/N/P对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控制不同COD/N/P比,双泥系统厌氧释磷、缺氧吸磷有较大的变化,开发出一体化反硝化除磷设备与新工艺,并建成示范装置。

3、针对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入大量垃圾渗滤液和粪便污水带来的脱氮除磷难题,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进水混合液优化配比,并获得混合液回流比R、污泥回流比等优化参数,调整优化传统A2/O工艺,大幅提高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开发出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脱氮除磷优化工艺,脱氮除磷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结果表明:技改优化后每处理一万吨污水,削减COD、NH4+-N,TN和TP的量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6.76%、27.20%,12.22%和8.33%,出水稳定达到甚至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4.针对化肥综合废水O/A/O工艺开发出优化工艺,通过(1)适当调低初曝池的溶解氧浓度,降低其COD去除率,保证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供应量充足;(2)将硝化液回流比由原来的%提高到%,同时将反硝化段的污泥回流比由原来的50%提高到%;(3)充分利用厂区的季戊四醇废液作为外加碳源,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能力,使该类废水处理后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在反硝化脱氮除磷机理研究及一体化处理新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意见认为:“本项成果转化程度高、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显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本行业科学技术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

进步奖2:马尾松种质创新、良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一等奖)

完成人:丁贵杰(贵州大学)、杨章旗(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仁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

项目简介:

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最重要树种之一,在我国林业发展、生态建设及林业双增目标实现方面均具十分重要地位。马尾松研究尽管很多,但在马尾松种质创新、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经10多年联合研究,攻克制约马尾松发展如下科学和技术难题,为马尾松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①良种选育获重大突破。收集多个无性系,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系统完整、运行高效育种体系。选出22个速生优质种源、优良家系个、无性系42个,审定国家及省级良种个;在4省区建各类种子园0多公顷,平均材积增益35%以上。

②优异种质挖掘利用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开发IRAP和SSR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解析了无性系间亲缘关系,构建了DNA指纹图谱和种质鉴定核心标记;对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99个QTL,其中树高8个、胸径16个、冠幅3个、单株材积72个。挖掘耐低磷新种质2份,高红心率无性系36个,高产脂种质个,发现高抗松材线虫3个和2个高抗松突圆蚧优良无性系,以及其它抗虫种质57个。

③良种繁育获多项突破和创新。发明“一穴双株、秋接春补”建园技术;形成“一干、三叉、九头、27支”果园式母树矮化整形配套技术及促进种子丰产技术体系,种子产量提高.3%;首创“球种合一”良种贮藏及花粉贮藏和球果处理新技术,解决种子贮藏和球果处理技术难题,提高了播种品质和花粉利用率,明显延长花粉寿命,缩短出种时间20~30天,出种率提高15%~20%以上;率先建成马尾松高产脂、红心材专用种子园及高世代杂交育种园,实现多项突破。

④解析了马尾松耐低磷、抗旱种质功能形成的分子机理。克隆并登陆相关基因6个,明确耐低磷种质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网络,改变根系分泌物、增加磷转运效率、降低磷消耗、保护氧化还原平衡等适应低磷胁迫。选出一批抗旱相关基因,克隆7个抗旱相关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功能验证。证明抗旱种质通过调控氧化还原水平、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生物节律等提高抗旱能力。

⑤形成大径材和高产脂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并用于指导生产,创建国内最高、世界松类领先水平的高产试验示范林(年生长量39.15m3/hm2);在栽培机理及人工林生产力持续维护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选出3个耐低磷种源、3个促生和抗旱菌种效果好菌种,应用收到很好效果。

⑥首次建立并优化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快繁技术体系,直接利用优良材料进行组培快繁技术实现较大突破。

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壹等奖2项、教育部及省贰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另有8项实质审查)、实用新型专利3件、植物新品种权1项;审定马尾松国家级良种3个(目前仅有4个马尾松国家级良种)、省级各类良种个;发布国家行业标准2个、省地方标准2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篇(SCI、一级学报及核心篇),被引0多次。培养博士9名、硕士28名。成果在贵州、广西、湖南、福建、重庆等省多个县市推广40多万公顷,生产力提高15%~40%以上。

进步奖3:高原喀斯特地区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推荐一等奖)

完成人:何顺志(贵阳中医学院)、张永萍(贵阳中医学院)、梁光义(贵阳中医学院)等。

项目简介:

1.历时30余年,行程80余万公里,对余个中草药资源丰富区域和0余个空白点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民族民间常用中草药传统用药情况采访调查,采集并制作药用植物腊叶标本份、药用动物标本份、矿物标本份,拍摄照片20万余张。应用生物分类学方法科学鉴定标本,结合相关资料考证,基本查清了贵州中草药资源的家底,明确贵州现有中草药资源种,其中药用植物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82种,并将中草药资源和中药民族药材标本信息化,建成2个共享信息数据库。

2.发现药用植物(植物)新种25种,中国药用植物新资源种,贵州药用植物新资源和新增补种种,贵州植物新记录属12个、新记录种54个,填补了贵州药用植物及植物的空白,丰富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极大地充实了中药资源宝库。发现并确定贵州现有特有药用植物80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97种,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份,努力抢救以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并对种中草药资源蕴藏量进行初步量化。

3.首次对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贵州中药资源》收载的种中药资源物种、产地、拉丁学名、中文名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和修订,发现种为误载,贵州不产,种拉丁学名为异名。

(二)药材保护抚育及规范化种植研究

1.野生保护抚育、驯化和栽培关键技术:对淫羊藿、吉祥草、虎耳草、大果木姜子进行了野生保护抚育技术、野生变家种驯化技术、人工栽培繁殖技术研究,培育出适应能力好、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的优质驯化苗,构建大面积人工栽培推广条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淫羊藿种质资源圃亩。

2.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建立了淫羊藿、吉祥草、虎耳草、续断、刺梨、钩藤、大果木姜子等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0余万亩,野生保护抚育基地10余万亩,推广种植面积余万亩;建立的淫羊藿、何首乌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三)中药民族药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

1.化学成分研究:对治疗重大疾病、化学成分未见报道的特色中药民族药,包括治疗肝炎的清风藤属植物小花清风藤、尖叶清风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大果木姜子、银杏叶、樟、猴樟;抗肿瘤的刺梨、金樱子、莪术、毛果含笑;芳香开窍、清热解毒的追风散、蜘蛛香、艾纳香、苦丁茶、野菊花、土荆芥、迷迭香、兰布正、千里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等研究,分离鉴定了三萜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和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学成分,首次发现23种新化合物。

2.质量控制研究:系统完成淫羊藿、大果木姜子、吉祥草、黑骨藤、虎耳草、刺梨、艾纳香、金铁锁、红禾麻、酢酱草、羊耳菊等中成药大品种的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为喀斯特环境中药民族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了61个中成药(苗药)地标升国标工艺及质量标准,为民族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和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喀斯特高原地区中药民族药可持续利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新药创制及中成药(苗药)大品种产业化

以民族药大果木姜子、淫羊藿、吉祥草、艾纳香、虎耳草、刺梨、红禾麻、青风藤、金铁锁、酢酱草等为主药,研发了理气活血滴丸、仙灵骨葆胶囊、润燥止痒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妇炎消胶囊、金刺参九正合剂、心胃止痛胶囊等33个创新药物,其中理气活血滴丸是国家实行新药注册管理以来,贵州省获得的第一个以苗药组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上市销售的中药新药;仙灵骨葆胶囊、润燥止痒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妇炎消胶囊、咳速停胶囊(糖浆)均成为独家国家基药或医保大品种,经带宁胶囊、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通络骨质宁膏、金骨莲胶囊、艾愈胶囊、双羊喉痹通成为有较好的市场潜力的特色品种。

(五)项目取得的成果

发现药用植物(植物)新种25种,中国药用植物新资源种,贵州药用植物新资源及新增补种种,贵州植物新记录属12个、新记录种54个,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份;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和野生保护抚育基地累计30余万亩,推广种植面积累计余万亩;首次发现新化合物23个;新药创制33个,开发年产值上亿元的大品种6个,培育特色产品6个;制定国家药品标准62项,获药品注册批件33件;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6件,新药证书3件;获GAP认证2个。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1件。

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近三年(年1月至年6月)成药产品累计销售额86.56亿元,新增利润10.69亿元,税收9.55亿元,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药材累计产值20.27亿元,带动农户3.57万户增收,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病因
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ercaoa.com/heccf/370.html